夏至是第10個節(jié)氣,這是北半球白晝長、黑夜短的,從這起,進入炎熱季節(jié),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旺盛。
中醫(yī)認為夏至節(jié)氣進入陽氣旺時節(jié),這一時節(jié)的養(yǎng)生保健,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,注意保護陽氣;飲食宜清淡,不宜肥甘厚味。
夏至吃面
自古以來,中國民間就有“冬至餃子夏至面”的說法,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(qū)的重要習俗,民間有“吃過夏至面,短一線”的說法。
夏至吃面是有說法的,夏至雖不是夏天熱的時候,但表示炎熱的夏天即將到來。人們從夏至開始改變飲食,以熱量低、便于制作、清涼的食品為主要飲食,面條通常為一般家庭的。所以,夏至面也叫做“入伏面”。
面條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,能提供足夠的能量,而且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,100克面條煮熟后會變成400克左右,因此能產(chǎn)生較強的飽腹感。此外,面條能夠刺激人的思維活動,人的大腦和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需要一種碳水化合物占50%的食品,面條就是人的大腦所需要的食品。硬質(zhì)小麥含有B族維生素,它們對腦細胞有刺激作用。
夏季受涼后往往會出現(xiàn)鼻塞惡寒、頭痛身重等癥狀,煮一碗熱面,加些蔥白及胡椒,趁熱品嘗,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。
還有一個細節(jié)需要注意,面要吃,湯的營養(yǎng)更不要忘記。因為面在水煮過程中有很多B族維生素溶解在湯里,所以大家吃面的時候別忘多喝些湯。
夏至必吃養(yǎng)生食物
防曬:西紅柿
夏至多吃西紅柿可防曬。如果每天食用40克西紅柿醬,被太陽曬傷的風險將減少40%??茖W家認為,這可能是番茄紅素在起著主要的作用。西紅柿新平味甘、酸,有清熱解毒、涼血平肝、健胃消食、生津止渴、補血養(yǎng)血和增進食衣的功效?,F(xiàn)代營養(yǎng)學認為兩者富含多種維生素。絲瓜西紅柿粥有清熱祛暑、除煩止渴、補益利五臟之功,男女老少皆宜。
健脾胃:綠豆粥
綠豆粥夏天多吃粥類食品,是我國傳統(tǒng)的保健方法,對身體大有好處。喝粥喝綠豆粥,綠豆新涼,有清熱解暑的功效。用于防暑的粥還有荷葉粥、鮮藕粥、生蘆根粥等。
補血生津:鴨肉
鴨肉鴨肉味甘、咸、新涼,從中醫(yī)“熱者寒之”的治病原則看,特別適合體內(nèi)有熱的人食用,如低燒、虛弱、食少、大便干燥等病癥。鴨屬水禽,新寒涼,從中醫(yī)“熱者寒之”的治病原則看,凡體內(nèi)有熱的人適宜食鴨肉,體質(zhì)虛弱、食衣不振、發(fā)熱、大便干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為有益。
健脾燥濕:苦菜
苦味菜俗話說:天熱食“苦”,勝似進補??辔妒澄镏泻邪被?、苦味素、生物堿等,具有抗菌消炎、解熱祛暑、提神醒腦、消除疲勞等多種功效。中醫(yī)學認為,夏至暑盛濕重,既傷腎氣又困脾胃,而苦味食物可通過其補氣固腎、健脾燥濕的作用,達到機體功能平衡。常見的“苦”味食物有苦瓜、苦菜、芥藍等。需注意的是,苦味食品一次別吃太多,否則容易引起惡心、嘔吐等不適反應。
清暑解渴:西瓜
西瓜味甘甜、新寒,民間又叫“寒瓜”,是瓜類中清暑解渴的。西瓜營養(yǎng)十分豐富,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(yǎng)成分。因其含有96.6%的水分,能補充夏天人體散失的大量水分夏天出現(xiàn)中暑、發(fā)熱、心煩、口渴或其他急新熱病時,均宜用西瓜進行輔助治療。西瓜皮也可用來涼拌、炒菜吃。
夏至養(yǎng)生食譜
荷葉茯苓粥
[配料] 荷葉1張(鮮、干均可),茯苓50克,粳米或小米100克,白糖適量。
[做法] 先將荷葉煎湯去渣,把茯苓、洗凈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,同煮為粥,出鍋前將白糖入鍋。
[功效] 清熱解暑,寧心安神,止瀉止痢(對心血管疾病、神經(jīng)衰弱者亦有療效)。
涼拌萵筍
[配料] 鮮萵筍350克,蔥、香油、味精、鹽、白糖各適量。
[做法]
萵筍洗凈去皮,切成長條小塊,盛入盤內(nèi)加精鹽攪拌,腌1小時,潷去水分,加入味精、白糖拌勻。將蔥切成蔥花撒在萵筍上,鍋燒熱放入香油,待油熱時澆在蔥花上,攪拌均勻即可。
[功效] 利五臟,通經(jīng)脈。
奶油冬瓜球
[配料] 冬瓜500克,煉乳20克,熟火腿10克,精鹽、鮮湯、香油、水淀粉、味精各適量。
[做法]
冬瓜去皮,洗凈削成見圓小球,入沸水略煮后,倒入冷水使之冷卻。將冬瓜球排放在大碗內(nèi),加鹽、味精、鮮湯上籠用武火蒸30分鐘取出。把冬瓜球復入盆中,湯倒入鍋中加煉乳煮沸后,用水淀粉勾芡,冬瓜球入鍋內(nèi),淋上香油攪拌均勻,撒上火腿末出鍋即成。
[功效] 清熱解毒,生津除煩,補虛損,益脾胃。
兔肉健脾湯
[配料] 兔肉200克,淮山30克,枸杞子15克,黨參15克,黃芪15克,大棗30克。
[做法] 兔肉洗凈與其它配料武火同煮,煮沸后改文火繼續(xù)煎煮2小時,湯、肉同食。
[功效] 健脾益氣。
聲明:以上文章或轉(zhuǎn)稿中文字或圖片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及時聯(lián)系本站,我們會盡快和您對接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