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芪常見的使用方法就是泡水、熬粥以及煮湯,和人參的功效相同但價格相差巨大,所以平常人家都喜歡選擇黃芪作為日常保健的藥材,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黃芪并不適合天天服用,并且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可以喝的,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黃芪泡水喝功效和禁忌吧!
黃芪泡水喝的功效
1、黃芪對正常人體心臟有加強收縮的功效,對因中毒或疲勞而衰竭的心臟,強心的效果更加顯著,主要表現(xiàn)為可使心臟收縮振幅增大,排出的血量增多。相關(guān)實驗證明,的黃芪注射液可使離體心臟收縮加快、加強。黃芪還能夠有效的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左心室功能,還有一定抗心律失常的作用,這有可能是因為延長有效不應(yīng)期所導致的。
2、黃芪中所含的黃芪多糖具有雙向調(diào)節(jié)血糖的作用,可使葡萄糖負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明顯下降,并且能夠明顯的對抗腎上腺素所引起的小鼠血糖水平升高,而對胰島素低血糖無明顯的影響。由此可見,常用黃芪泡水來喝,可以有效的降低血糖。
3、黃芪可使細胞的生理代謝能力增強,這可能是通過細胞內(nèi)核苷酸的調(diào)節(jié)作用來完成的。黃芪還能有效的促進血清和肝臟的蛋白質(zhì)更新,對蛋白質(zhì)代謝有促進作用。
4、黃芪泡水喝還治療氣虛表衛(wèi)不固所致自汗,氣虛外感諸癥。多用于虛表多汗,如外感風寒而汗出。
5、黃芪泡水非常適合于氣血不足的老年人,這是簡便的補氣方法,對氣血不足的老年人來說效果非常不錯哦。黃芪泡水方法簡單,實用。
6、黃芪中富含多種微量元素,例如多種氨基酸、葉酸及硒、鋅等,用黃芪泡水喝可補脾益氣、補肺固表,還有降血壓、增強機體免疫力、保肝消炎的作用。
7、黃芪很適合身體虛胖的人,其是腹部肌肉松軟的人食用。對于那些身體瘦小、結(jié)實的人不宜長期食用。
8、氣短神疲、咳喘日久、痰雍于肺無力咯出,常用黃芪配伍紫菀、款冬等中藥材食用,可溫肺定喘、健肺補氣,其黃芪補氣的功效是非常大的。
黃芪泡水喝的禁忌
1、如果是屬于腎陰虛、濕熱以及熱毒熾盛的患者,那么千萬不要服用黃芪泡水,因為這不僅不能夠令身體恢復健康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這一類型的患者想要令身體恢復健康,那么就應(yīng)該將黃連、大黃、敗醬草以及梔子一起泡水服用,千萬不能夠選擇黃芪。
2、如果是患有肺結(jié)核的患者,癥狀主要表現(xiàn)為咳血、口干舌燥以及身體發(fā)熱,那么也是不建議單獨使用黃芪泡水喝的,一定要根據(jù)具體情況搭配合適的中藥。
3、正在月經(jīng)期間的女性也是不能夠服用黃芪水,否則會對月經(jīng)還有身體造成不利影響。
4、感冒發(fā)熱的患者也別服用黃芪,這不利于身體退燒。
5、懷孕期間的女性服用黃芪也需要特別的注意,因為很有可能導致滑胎,對胎兒和孕婦造成傷害,特別是孕晚期的準媽媽更是需要特別注意。孕婦如果不小心使用了黃芪,那么有可能導致體內(nèi)的羊水減少,這樣在分娩的時候產(chǎn)程就有可能增加,這增加了胎兒的危險。另外還有研究結(jié)果顯示,服用黃芪之后會增加染色體畸形以及細胞微核率的增加,對于將來孩子的身體以及智力發(fā)育造成損傷,所以正在備孕以及懷孕的女性服用黃芪都需要謹慎。
黃芪泡水喝的方法
1、黃芪紅棗茶
【材料】生黃芪10~15克,小紅棗7個(小紅棗比大紅棗藥用價值高)。
【做法】杯中置入適量開水,加入生黃芪、紅棗,加蓋泡20分鐘,20分鐘后待溫度適宜即可飲用。杯中可多次續(xù)水,一般2~3次就可以了。
【功效】黃芪不僅補氣,而且提高人免疫力、抗疲勞、延緩衰老,紅棗補血,黃芪紅棗泡水喝可以氣血雙補。
2、黃芪當歸茶
【材料】黃芪30克,當歸、紅棗各10克。
【做法】將黃芪、當歸、紅棗洗凈,加水適量,煎煮40分鐘,取汁。藥渣再加水適量,煎煮30分鐘,取汁,合并藥汁即可。
【功效】補養(yǎng)氣血,可用于氣血不足所引起的面色萎黃、頭昏目眩、瘡瘍及不收口、關(guān)節(jié)疼痛等癥的輔助食療。
3、黃芪人參茶
【材料】黃芪2克,人參2克,蜂蜜適量。
【做法】將黃芪、人參放入杯中,沖入沸水泡10分鐘,湯水溫后放入蜂蜜,調(diào)勻即可飲用。也可將黃芪、人參與適量水一同放入鍋中,煮20分鐘,取湯飲用。
【功效】補氣生血,益陽安神。
4、玫瑰佛手黃芪茶
【材料】黃芪6克、玫瑰3克、佛手3克。
【做法】杯中注入開水適量,加蓋泡20分鐘后,即可飲用。
【功效】玫瑰有疏肝理氣功效,佛手有和胃理氣功效,兩者都用于暢氣,黃芪有健脾補氣功效,可以補氣,三者搭配,可養(yǎng)氣及暢氣,達到養(yǎng)肝目的。
5、黃芪養(yǎng)腎茶
【材料】生黃芪15克,丹參、山楂各10克。
【做法】將用藥洗凈,同放入茶壺中,用沸水沖泡,酌量飲用。
【功效】益氣消腫,活血化瘀。適用于胃癌、腸癌及胃痛等癥。
聲明:以上文章或轉(zhuǎn)稿中文字或圖片涉及版權(quán)等問題,請作者在及時聯(lián)系本站,我們會盡快和您對接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