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樹是旱柳腺柳、垂柳、楓楊等一類植物的總稱,在春天,柳樹是為迷人、為“瀟灑”的樹木,也是千百年來詩人和作家們頌揚不已的題材之一,如“吹面不寒楊柳風”、“不知細葉誰裁出,二月春風似剪刀”等千古名句,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意思吧!
吹面不寒楊柳風的原文
古木陰中系短篷,杖藜扶我過橋東。沾衣欲濕杏花雨,吹面不寒楊柳風。
吹面不寒楊柳風的譯文
(我)把小船系在參天古樹的深陰里,藜做的手杖扶持著我走到橋東,杏花開放季節(jié)里的蒙蒙細雨沾了衣裳,迎面而來拂動楊柳的風輕吹在臉上卻沒有絲毫寒意。
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意思
這首絕美的小詩主要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游的樂趣,拄杖春游卻說“杖藜扶我”,是將藜杖人格化了,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游伴,橋東和橋西,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,但對春游的詩人來說,向東向西,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。
“杏花雨”為早春的雨,“楊柳風”是早春的風,這樣說比“細雨”、“和風”更有美感,更富於畫意。楊柳枝隨風蕩漾,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“杏花雨”,與稱夏初的雨為“黃梅雨”道理正好相同?!靶且灰孤牬河?,深巷明朝賣杏花”,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(lián)系起來。
“沾衣欲濕”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,更見得體察之精微,描模之細膩。試想詩人扶杖東行,一路紅杏灼灼,綠柳翩翩,細雨沾衣,似濕而不見濕,和風迎面吹來,不覺有一絲兒寒意,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!
有人不免要想,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,游賞下去,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,怕要體力不支,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?不必多慮。詩的首句說“古木陰中系短篷”,短篷不就是小船嗎?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,那小船偏系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。和尚走到老樹下感覺下雨,便戴上小草帽,繼續(xù)過橋在細雨中欣賞前方美景。